新春佳节,阖家团圆,幸福时刻总是过得飞快,转眼又到上班时间了,人在岗位上,精神好像还在放假。
从中国传统医学来说:
"精"指的是构成人体生命组织的精华,这种精华可以从先天与后天两个层面来理解。“先天之精”,是与生俱来的,所以又叫做“元精”,它是本原性的精华,"后天之精"指的是人后天通过摄取饮食水谷获得的营养,也就是水谷精微。所以古人云:“肾为先天之本,脾胃为后天之本。”
与"精"相对应,“气”也有先天与后天的区分。“先天之气”是人体原发性的“气”,故而有“元气”之称,它体现了先天原火的推动,所以,写作"炁"。从字形上看,"炁"字底下四点,表示火在下燃烧,这种"火"是生命的原动力。至于"后天之气"指的是呼吸之气,也就是宇宙空间外在之气,对于人的生存来说,呼吸之气也是必不可少的,但这必须通过"神火"的温养。
神是精神、意志、知觉、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统帅。它包括魂、魄、意、志、思、虑、智等活动,通过这些活动能够体现人的健康情况。如:目光炯炯有神.就是神的具体体现。古人很重视人的神,《素问·移精变气论》也说:“得神者昌,失神者亡。”因为神充则身强.神衰则身弱,神存则能生,神去则会死。中医治病时,用观察病人的“神”,来判断病人的预后,有神气的,预后良好;没有神气的,预后不良。
古人有“精脱者死,气脱者死,失神者死”的说法,可见精气神是人生命存亡的根本。精气神不足,主要表现为:面色苍白、气短、头晕、目眩、畏寒肢冷、自汗、盗汗、耳鸣、心慌、精神萎靡、四肢无力、心悸、胸闷、毛发枯燥、皮肤干燥、视物模糊、手足麻木、记忆力减退、口干、口苦、记忆力减退、神经衰弱、身体消瘦、关节疼痛、经常感冒等。
现代人群生活压力大、工作压力大,常常感到精气神不足,那怎么补足呢?
少食多餐、以清淡为主、避免高热量、高油脂食物,多摄入高营养、高蛋白质的食物。
选择缓和的静心运动,保持呼吸平缓,有利于促进精气神的补充。
根据病情选择相应药物,全面调理心肝脾肾,可有效补足精气神。
以上方法可通过综合运用,对精气神不足的症状进行逐步缓解。